第35章 势颓何来回天力(上)-《宰执天下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飞捷的奏报早已上京,请两位回去后奏于皇后殿下,和议可以,但武州绝不交还。”

    韩冈望着南方的滹沱河水,“天时地利人和俱全,难道还要怕他辽贼不成?”

    滹沱河源自繁峙县瓶形寨附近的泰戏山,出山之后一路流向西南。途经代州雁门县、崞县抵达忻口寨。然后在忻口寨折往东南,穿过太行山进入河北。

    滹沱河穿过太行山时落差极大,不能利用其来沟通河东、河北,但滹沱河在河东的径流,大半是在忻州、代州的带状盆地之中,水流平缓,河面宽阔,自古时起就有水运通航。《墨子》之中提起大禹治水,便有‘呼池之窦,洒为底柱……以利燕、代、胡、貉与西河之民’之语。这个呼池,便是滹沱河。

    只是之前正逢春末,山头融雪和春日雨水汇合的桃花汛时节已过,滹沱河水位大降。三尺多勉强可以行船的水深已变得深不盈尺,河底浅滩一段段的暴露在外,整条水道完全无法利用。也许再过一个月夏汛到来时,这条河道将能重新派上用场,但那时候几乎连饮马都显得困难。

    其实以堤坝抬升水位的工程技术手段,在灵渠中就有使用,用于滹沱河上,也一样可行。可是要弥补从代州到忻口寨的落差,在河面宽度能达到七八十丈的这一段河段上,就需要修筑高度至少在一丈的漫水坝,这个工程量比一条简易轨道大得太多,人工、物资和时间都不是韩冈能消耗得起的。

    通过当地的土著了解到水文地理后,韩冈便决定放弃水运、修筑轨道。本就不擅长水路交通的辽军也同样只能望河兴叹。

    现如今,情况生了变化。从大小王庄至代州城,四五十里简易轨道的修筑需要大量的工时和物资。但随着时间进入四月,五台山中的雨水也渐多起来,滹沱河中水位的上涨让韩冈原本放弃的选择,又重新进入了他的视野中。相对于耗费过大的轨道,

    当两艘载着百余石粮食的河船,在数匹挽马的拉动下,顺利的抵达了代州城下预备好的码头上,官军的补给线也变成了水路交通加上轨道运输的综合体。

    这可谓是天时相助。

    山中的雨水多了,但代州盆地中却没怎么下雨。这让逐步进抵代州城下的宋军能够很顺利的做起攻城的准备来。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,老天帮了大忙。

    除了天时之外,人和的方面也同样越来越占优势。

    在神武县的方向,麟府军之前就已经控制了古长城一线,彻底掌握了武州,直面朔州之敌。随着辽军兵败大小王庄,朔州守军士气大落,折克行乘势翻越古长城。

    这也意味着宋军全面攻势的的开始。

    一天后,宋军的骑兵出现在朔州州城外,并与退守此处的辽军几番交手。

    出自河外的骑兵实力不弱,不过数目不比朔州的辽军,仅有千骑。一番缠战后见辽军越来越多,便选择了撤退。

    两千多辽骑紧追不放,一口气追出了二十余里,直至山中,被引进了折克行摆下的伏击圈。

    只可惜辽军熟悉地理,且领头的军官为人精明,麟府军的伏击最后只咬住了两百多人下来。

    但这一战,也打掉了朔州辽军最后一点信心。面对宋军紧逼,已经没有人再愿意冒险远离朔州城的防护。

    所以第二天,当第一支步军抵达城外,便顺利的安营扎寨下来。

    从神武县翻过古长城进抵朔州的麟府军过五千,并压制了城内的守军。

    仍在大宋境内坚持不退的辽军,此时已经面临着后路断绝的危险。且朔州往北,便是西京道的府大同府了。

    此处战略要地,是不容有失。

    要代州?还是要朔州?

    韩冈正等着萧十三的选择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